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区专栏 > 广东 >

文艺百千万 素人写作|陈春燕:笔墨裁取日常,诗行生长于人间

来源:凤岗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熊文婷(实习生) 时间:2025-08-21
导读: 陈春燕: 笔墨裁取日常 诗行生长于人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东莞凤岗的写字楼,陈春燕已坐在电脑前处理报表;而当夜幕低垂,她的指尖便离开键盘,落在手机备忘录的空白处那里藏着另一重人生:有檐枝斜半月,鸡向浅霜鸣的环卫工剪影,有忽趋身未稳,伸手摘
万众一心
    陈春燕:
    笔墨裁取日常
    诗行生长于人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东莞凤岗的写字楼,陈春燕已坐在电脑前处理报表;而当夜幕低垂,她的指尖便离开键盘,落在手机备忘录的空白处——那里藏着另一重人生:有“檐枝斜半月,鸡向浅霜鸣”的环卫工剪影,有“忽趋身未稳,伸手摘春风”的育儿瞬间,有“此身已共青云立”的红棉风骨。这位80后公司职员,用十余年业余时光,在格子间与诗行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成为“素人写作”最鲜活的注脚。她的创作里,没有科班出身的光环,却有生活浸润的温度;没有刻意雕琢的技巧,却有初心浇灌的真诚。
    诗心藏在墨香与网痕里
    “素人”写作的起点,往往藏在记忆的微光里。陈春燕的诗心,最早被外公书桌上的墨香点燃。“外公是教书先生,常和诗友围坐写诗,宣纸铺展时,墨香混着茶香,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她至今记得,初中时模仿写七言诗请外公指点,老人逐字圈改的认真模样,“那时不懂平仄,只觉得把心事装进字数相等的句子里,很奇妙。”
    真正让这份“奇妙”落地的是2008年的一次网络偶遇,刚入社会的她在网上结识了一位诗词爱好者,被拉进诗群后,第一次知道“平仄”“押韵”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规可循的法度。“群里有人贴新作,有人讲格律,我就抱着王力的《诗词格律》啃,把平仄表抄在笔记本上,对着手机屏幕逐字核对。”从“仄仄平平仄”的生涩,到能熟练写出合格的绝句,这个过程花了一年多,而支撑她的,正是“素人”写作最本真的动力——热爱,而非功利。
    这种“业余性”贯穿了她的创作始终。2012年至2019年,因工作与家庭琐事,她停笔七年,却从未真正放下诗心。“素人写作没有‘必须产出’的压力,更像是一场松散的约定。”如今,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上百条零碎灵感,这些被日常推着走的时刻,恰是素人写作最动人的底色——不是刻意寻找诗意,而是诗意自会从生活的缝隙里钻出来。
    通过笔墨在烟火与格律间架桥
    读陈春燕的诗,最鲜明的感受是“接地气”。《环卫晨扫》里“一影衢边立,闻来扫叶声”,寥寥十字,便让凌晨街道的清冷与劳动者的坚韧跃然纸上;《忆小女学步》中“檐上离巢燕,怀间两角童”,藏着每个父母都熟悉的温柔瞬间。“素人写作最大的优势,就是离生活太近了。”她在采访中说,诗词贵在“情真”,技巧只是辅助,就像她推崇的殊同《西站送客》:“说好不为儿女态,我回头见你回头”,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尽离别时的克制与牵挂。
    这种“情真”如何转化为格律严谨的诗词?陈春燕有自己的“发酵法”。看到黄花风铃木在街边盛放,最初只觉“金灿灿的晃眼”,直到某日阳光穿过花瓣,才顿悟“黄金谁掷下,原是赎春来”;雨中撑伞过街,听伞面落雨声,便有“一伞落珠声,翻将城市锁”,再由景及心,写下“我元风雨身,何惧雨中堕。”她这样说道:“生活给了原料,得等情绪慢慢发酵,让场景和心境找到最合宜的格律容器。”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她诗中另一重亮色。她写《罗浮白茶》:“岭南谁道居无雪,我带罗浮白雪归”,用“白雪”喻白茶,守古典比兴之法,又写出岭南茶事的独特;《雨中偶题》里“翻将城市锁”的“城市”二字,虽为现代词汇,却精准勾勒出雨幕笼罩下的都市感。“素人写作不必被‘古人规矩’捆住。”她解释,古代的“捣衣”“更漏”早已消失,硬塞进诗里反而失真,但现代词入诗需有分寸,“像‘城市’可入诗‘打卡’就少了诗词的含蓄。”这种平衡,让她的诗既带着古典的韵律美,又盛着当下的生活气。
    破界生长
    体现素人写作的韧性与远方
    素人写作的路上,从不是坦途。陈春燕坦言,非科班出身让她常遇瓶颈:“词汇量不够,有时想表达一种情绪,翻遍脑子也找不出合适的词;写历史题材时,总怕典故用错。”为写《瞻仰林则徐像见红棉》,她提前查遍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史,了解红棉在岭南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再结合“虬枝渐次上层台”的实景,才写出“此身已共青云立,岂止人间照眼开”的厚重;创作《满江红・忆癸卯初秋登杜甫江阁》前,她反复查阅湘江地理与杜甫生平,让“溽蒸还灼”“烟微漠”等词精准还原初秋江景,让千年词牌盛着当下的心境。
    诗社成了她破解的重要支撑。作为东莞市知名诗社副社长,她常和诗友围坐讨论,“有人擅长炼字,有人懂典故,大家凑在一起,就能把一首诗磨得更亮。”这种互助式成长,正是素人写作的温暖之处——没有专业门槛,只有共同的热爱。
    如今,她的目光更多投向脚下的土地。“想多写凤岗的客侨文化、园龙山的晨雾、雁鸣湖的水鸟。”在《古风·凤鸣高岗写意客侨》里,她从“南门山上碧葱茏”写到“湾区重镇奋峥嵘”,让诗词成为记录地方发展的笔墨。对她而言,素人写作的终极意义,是“对抗遗忘”:“生活里的很多瞬间,不写下来就忘了。”这些被文字定格的时刻,成了生命的刻度。正如她在诗中写的:“银河星百万,有我梦三千”,素人写作或许没有惊世之作,但每个普通人的笔墨里,都藏着独属于自己的星河。
    暮色渐浓时,陈春燕合上电脑,格子间的灯光熄灭了,她的诗行却在夜色里亮着——那是一个素人写作者,用热爱与坚持,在生活的画布上,一笔一笔写下的温柔与力量。
    指导:赖则昭
    撰稿:熊文婷(实习生)
    单位:凤岗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熊文婷(实习生)
万众一心
武汉加油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