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两位作家参加鲁迅文学院研修班:素人写作的破茧之路
来源:大岭山融媒体中心、大岭山作家协 编辑:黄凯琪 时间:2025-08-13
导读:
2025年8月初,一则消息从东莞文联传来,为大岭山文学界注入振奋力量:大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志文与理事周其,凭借多年扎根生活沃土所结出的创作硕果,双双参加了今年7月份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这两位从工厂车间与乡土田野中走出的书写者,以笔为犁,

2025年8月初,一则消息从东莞文联传来,为大岭山文学界注入振奋力量:大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志文与理事周其,凭借多年扎根生活沃土所结出的创作硕果,双双参加了今年7月份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这两位从工厂车间与乡土田野中走出的书写者,以笔为犁,在基层深耕多年,终以“素人写作”的独特光芒,叩开了通往中国文学“黄埔军校”的大门。
泥土与流水线滋养的文学之花

▲周志文
周志文,河南固始人。2000年大学毕业后南下东莞,从外资大厂兴昂鞋厂起步,历经员工、企业管理层及创业沉浮,最终在大岭山深深扎根。二十余年岁月,他亲历制造业潮汐涨落,铭刻下流水线旁青春汗水与工厂围墙外的离合悲欢。工作之余,默默笔耕,2024年加入广东省作协。其散文《翻越那座山》《寒夜将明》等十几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作品,以素人视角解构宏大工业史诗,将冰冷机器的肌理与个体生命的温热震颤交织成诗,被誉为“用文字缝合流水线与故乡裂痕的歌者”。

▲周其
周其,湖南邵阳人,自1999年扎根东莞企业,在大塘村创华实业有限公司任行政经理。他以“车间观察者”的敏锐,持续记录产业工人的生存图景与精神世界。其《车间品质牛》《守望者》等作品,既能铺展现代工业叙事的宏大画卷,亦能精准捕捉普通人内心的微澜。2022年加入省作协后,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在全国各级文学刊物发表大量散文。其散文《三角梅下》荣登《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实现国家级权威媒体突破,成为东莞素人写作群体崛起的重要标志。
他们非科班出身,却在这片制造业热土上热衷于文学创作。在艰苦工作之余,当其他人喝酒、聊天、打麻将的时候,他们埋头阅读与写作,执着书写属于新时代劳动者的生命史诗。他们由衷感激《东莞日报大岭山视窗》(原《大岭山报》)副刊这一宝贵的“磨刀石”与“展示台”,为其提供了磨砺锋芒的园地。正如大岭山作协主席陈建峰所言:“他们用车间里的汗水浇灌文字,让文学真正回归了真实生活的广袤土壤。”
从“车间叙事”到“文学高地”的攀登
2025年8月4日,周志文的《一抔行走的土》与周其的《三角梅下》在《人民日报》副刊同期刊发,形成“工业文明”与“乡土生态”的深刻对话,标志着两人创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周志文的笔触融合乡土叙事与工业美学,语言兼具粗粝质感与深沉诗意;周其则擅长以质朴语言承载批判性思考,通过车间小人物的命运折射时代洪流,被誉为“东莞版《平凡的世界》”。他们不仅以作品立身,更积极反哺文学土壤——周其曾主编企业内刊《圣得贝报》,周志文则热心策划“车间文学沙龙”,激活本土创作生态。
此次入选鲁迅文学院研修班,是两位作家创作征途上的关键进阶。鲁迅文学院以培养莫言、余华等大家闻名,本届研修班以“培养新锐、深化现实主义”为宗旨。周志文期待借此突破瓶颈:“我将从车间叙事转向更广阔的城乡叙事,和近二十多年南方工业外贸发展变迁及国际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周其则计划“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书写东莞产业转型中的文化阵痛与新生力量”。陈建峰表示,他们的入选“标志着东莞‘素人写作’群体正式汇入主流文学视野,为‘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极具生命力的样本”。
沃土深耕:大岭山文学的蓬勃生态
两位作家的破茧之路,深深植根于大岭山文学丰饶的土壤。大岭山作协多年践行“扎根生活、服务基层”理念,通过“名作家进校园”“岭南文化讲座”“红色文化采风”“文学沙龙”及持续创作培训,为本土作家成长铺路架桥。其卓有成效的“传帮带”机制、“车间文学沙龙”的深耕细作,以及着力打造的“素人写作”品牌,成功将文学创作与产业工人、新市民的日常经验深度融合,培育出吴德文(2024年加入中国作协)、周志文、周其等一批兼具人文关怀与现实厚度的作家群体,为东莞“新大众文艺”的繁荣提供了澎湃而持久的动力。
从轰鸣的流水线走向肃穆的文学殿堂,周志文与周其的蜕变,是东莞“新大众文学”生机勃发的生动见证。他们的笔,不仅记录下个体命运的坚韧跋涉,更镌刻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数普通劳动者以文字照亮时代精神的恢弘篇章。正如周其在创作手记中的箴言:“文学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泥土里长出的庄稼。”如今,带着泥土的芬芳与车间的回响,他们将在鲁迅文学院的沃土中汲取更深厚的滋养。我们期待,这两位破茧而出的书写者,将带动更多的大岭山文学青年在“新大众文艺”领域开花结果,也必能为东莞文学乃至中国工业题材的创作“疆域”,孕育出更沉甸、更丰美的果实。d
责任编辑:黄凯琪

地区专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