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阵以待!东莞各方全力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李秀莹
    超强台风“桦加沙”正持续逼近
    携暴风雨直奔广东
    防汛防台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东莞各镇街(园区)、各部门
    严阵以待,提前部署
    全力以赴做好台风“桦加沙”
    👇各项防御准备工作👇
    东莞城管严阵以待,全力开展各项台风防御工作
    全市城管系统严阵以待,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开展各项台风防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城管系统组织对城市树木、城市道路易涝点、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消纳场、以及霓虹灯箱、楼顶广告、墙体广告、悬挂标语、沿街商铺店招店牌等户外广告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维护,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并督促、检查燃气、环卫等企业台风防御措施落实情况、抢险物资装备情况,以及防雷防静电装置运行状态。
    沙田
    着重排查户外广告设施支撑架是否生锈断裂、螺丝是否松动、线路是否存在漏电风险、广告牌基底是否牢固等,针对广告牌存在松动、锈蚀、破损等安全隐患,属地分局立即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加固或拆除。
 
    加强照明设施排查检修,重点检查变压器、配电箱以及灯杆的绝缘情况。
    同步开展台风前树木修剪工作,对过高、过大的树冠进行疏枝修剪,降低树木重心,有效增强其抗风能力,并对新栽种、树冠过大、根系较浅的树木进行加固支撑,为城市树木系上“安全带”。
    开展排水设施疏通清淤工作,针对易积水点位周边排水管网、井口进行再清疏、再检查,及时清理垃圾、树叶、杂物和污泥等,保障道路排水确保排水顺畅。
 
    东莞供电局
    东莞供电局组建专业应急抢修队伍,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强化各级人员履职尽责。在“桦加沙”登陆前,该局组织输变配各专业人员开展防风防汛专项工作,对重要输电线路、变电站周边环境、设备周边易飘挂物、树障、低洼易涝区风险隐患开展特巡特维;组织客户经理开展线上、线下防台风应急宣传,对低洼易涝小区开展用电安全检查,提醒和协助客户开展应急防御工作。
 
    同时,该局加强政企联动,积极对接水务、三防等部门,全面掌握风情、水情、雨情态势,联合国土部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采取防御措施将台风对电力设备影响降至最低。
    东莞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
    目前,全市卫健系统已紧急部署五项重点防御措施:
    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各单位要密切关注台风发展动态,注意防御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责任意识。
    全面做好卫生健康系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单位要积极开展台风前防风防汛加固检查,认真排查辖区地质灾害隐患,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风险点,要及时纳入防控体系,做好各项防御工作;同时要留意强对流天气对本辖区高空作业的不利影响,防范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厂房工棚及临时构筑物倒塌、广告牌掉落、树木倒伏等灾害风险,因台风导致人员伤亡等医疗救援相关情况立即致电上报。
    提前完善医疗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根据风险形势及时转移受威胁人员,合理调配救护车、应急车辆并完成检修,预留充足床位,提前开通受灾群众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确保接诊、转诊高效顺畅。
    加强值班值守和应急响应。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熟悉应急处置流程,保持通讯畅通,带班领导要在出现险情时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处置。
    及时报送灾情信息。启动防汛、防风Ⅱ级及以上响应级别时,有受灾情况单位需按指令要求及时报告本单位受灾损失情况以及卫生应急工作有关信息。同时,迅速安排市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作随时救援准备。
    东莞海事局全面部署精准施策,全力防御台风“桦加沙”
    东莞海事局迅速响应,以防御超强台风正面袭击珠江口的标准,落实各项防台措施,全力守护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与水上交通秩序。
    在东莞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监测预警与信息传递同步发力,值班员每1小时查看东江石龙段当前流量,每4小时在“智慧海事”系统上掌握台风最新动态,综合评估辖区水流、水位情况,严格按照禁限航要求对东江石龙航段、中堂大桥、川槎大桥等水域实施交通管制,同时加强与港调部门协同,提醒优先安排在港海船出港进行北上防台,并为不能北上防台的其他在港船舶协调避风锚地或南下防台。
    在西大坦水域,东莞沙田海事处对东莞港集装箱船舶和立沙岛危险化学品船舶进行点验和防台安全宣贯,督促码头和船方强化协同,做好航次计划,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加强值班值守,及早落实防台安全措施。在鲤鱼洲渡口,东莞石龙海事处联合石排镇交通分局开展现场检查,叮嘱渡船密切关注水位变化和台风动态,严格落实特殊天气下的渡运措施。
    截至发稿前,东莞东江罗浮山大桥、东莞水道万江大桥、东江北干流红海大桥之间水域已进行临时交通管制,中堂大桥水面以上高度实时高度低于7米时、川槎大桥水面以上高度低于8米时两处桥区水域将进行临时交通管制,请过往以上水域的船舶注意守听VHF10,合理调整航行计划。东莞海事局将持续紧盯台风动态,根据台风动态调整防御策略,以严实作风筑牢辖区水上防台“安全墙”。
    东莞交通运输系统迎战超强台风“桦加沙”
    【现役道路基础设施】
    一、围绕边坡、桥涵、隧道以及防洪、排水设施等全面开展排查,落实安全隐患治理、安全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等措施,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
    二、对今年以来开展的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回头看”,确保临水临崖、长下坡、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的整改措施和防御措施落实到位;针对近期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的情况,要加密道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频次,对排查发现的风险点立即落实临时挡护、排水疏导、警示隔离等防控措施。
    三、及时对交通指示牌、广告牌、护栏、隔音屏等道路附属设施采取加固或者拆除措施,及时清理路面障碍物,消除安全隐患。
    四、统筹养护、路政等巡查力量,用好视频、无人机、人工巡查等“人防+技防”手段,确保巡查点位全覆盖,不留死角。
    【在建道路水运工程】
    一、督促参建单位做好大型机械、特种设备及电气线路的安全巡查和维护保养,稳固脚手架、临时建筑物、大型机械、特种设备等设施。
    二、强化施工现场安全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完善高边坡、临水临河等施工作业安全措施,防范隧道进出口边坡、深路堑高边坡、高路堤下边坡、施工便道边坡的冲刷溜(滑)坡风险,防范隧道施工突泥突水和冒顶塌方风险,严防各类滑坡、风暴潮、洪涝等次生灾害发生。
    三、根据气象预警信号适时停止高空、深基坑等作业,视情临时关停工地,严格落实防台风“六个百分之百”措施要求,及时撤离危险区域的施工人员,降低极端气候对施工作业的影响。
    【道路运输】
    一、加强客货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运输保障。重点强化对“两客一危一重”等车辆安全监管,督促运输企业加强驾驶员教育培训、车辆检查维护和动态监控,结合气象预警及时调整运输计划,不具备安全运行条件的,应停尽停、应关尽关、应撤尽撤,杜绝冒险运输。
    二、督促运输企业备足道路运输抢险救灾运力,完善运输保障应急预案,加强车辆调度,为汛期重点物资、生活必需品等的运输提供保障。
    三、维修企业要加强用电安全管理,保证设施、设备用电安全。
    四、驾培企业严禁在强风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下进行实操培训,处于斜坡、高压电缆、水域附近的驾培训练场地要做好安全警示标识,加强监管。
    【港口水运】
    一、督促港口码头落实大型机械防抗风紧固措施,加强危险品码头、集装箱堆场、输送管线、作业机械设备、危险品储罐、码头给排水系统、码头用电设备线路等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治。
    二、督促指导港区危货仓储企业做好遇湿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对易积水区域,提前做好围堰围墙修补、疏通排雨水管沟、检修排水闸阀等工作,严防危化品意外流失或外泄事件的发生。
    三、督促水运企业、客运码头、渡口密切关注气象情况,提前掌握航行航道的桥梁净高、水深水流变化情况和海事通告提醒,认真排查可能引发船撞桥、船舶碰撞、倾覆、漏水等各种风险和隐患,对运营线路进行安全评估,及时提醒船员加强瞭望,注意航行安全,按照海事部门要求严格执行船舶停航管理规定,提前采取紧急避险措施或停运措施,确保船舶航行安全。
    四、密切关注水乡、沿海水位潮位情况,及时通知渡口管理人和经营人将渡船转移或撤离到安全区域并系固,确保渡船停靠安全。
    自9月22日15时起,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实行“五停”措施(即: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
    根据要求,交通运输部门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前置道路抢修应急力量,扎实做好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准备。要提前储备应急抢险装备和物资,完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灾情,按照“先通后畅”原则,尽力恢复交通运输,畅通应急运输通道,同时要加强与水务、城管、交警、自然资源及属地政府等单位沟通协调和应急联动,及时封闭灾毁道路,科学制定绕行方案,在危险路段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共同构建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2、做好运行指挥系统信息保障。要做好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信息系统与相关业务系统的信息对接,安排人员加强值班盯守,及时掌握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实时动态信息,保障系统平台运行畅通,一旦发现突发情况,要及时上报。
    3、强化值班值守,认真做好应急调度和信息报送工作。台风应急响应期间,各有关单位要加强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坚持干部在岗、人员在位,全面取消休假;要及时准确掌握分管行业、区域内的灾情、险情等信息,重大突发信息第一时间报告,杜绝瞒报、迟报、漏报现象。
    东莞社会救助服务热线
    目前,东莞多地应急避难场所已24小时对外开放,物资准备充分,相关人员在岗在位,有需要的市民可前往暂避。
    东莞市救助管理站:22678923
    此外,目前我市物资供应充足
    请大家不必过于担忧!
    无需盲目采购!
    可适当储备
    饮用水、食品、药品和应急物资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驰越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8931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14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248号 |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京B2-20224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