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蒋兵华
当我身边参加过抗战的百岁老战士一个个相继离开,与时间赛跑、抢救史料就成了我最迫切的任务。十年来,我怀着敬畏之心,走访了近百位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人。

今年8月底,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抗战精神不朽丰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宣讲活动中,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罗慧娴在台上深情讲述了她与高波、王真、陈文慧、邝耀水等老战士的故事,令人动容。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一家抗战类纪念馆的讲解员,罗慧娴和那些老战士及他们的后人有一个共同心愿——讲好东纵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十年来,她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崇敬,用心用情传承红色基因,让东纵抗战故事“声”入人心。
勇担使命
接过阿公的接力棒
东莞大岭山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拥有华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抗日旧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见证了华南敌后抗战的烽火岁月。罗慧娴的阿公(丈夫的爷爷)李干鸿就是大岭山人,昔日的儿童团团员。

受阿公的影响,罗慧娴对东江纵队有一份特殊的情怀。阿公生前常对晚辈念叨,曾生将军始终深爱着大岭山这片土地,说在部队最艰难的岁月,是这里的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游击队开辟抗日根据地,没有他们的支援就没有东江纵队后来的迅速发展,还说一定要把这段历史整理好、宣传好,这些红色印记,绝不能丢。
“老首长的嘱托,阿公的念叨,像一颗红色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后来,罗慧娴接过阿公宣讲的接力棒,东纵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有了新的讲述者。

“后来我终于接过了阿公的‘接力棒’,成为一名红色文化的传播者……”8月29日,刚参加完广东省“抗战精神不朽丰碑——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宣讲活动的第二天,罗慧娴在大岭山镇“重走抗战足迹,聆听烽火故事”主题沉浸宣讲活动中,分享她在东莞大岭山这片红色热土上见证的信仰力量,以及大家在新时代如何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故事。

坚守初心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十载宣讲路,初心从未改。自2014年进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罗慧娴便将初心与使命融进每一场宣讲、每一次讲解里,努力让东纵抗战故事传得更深、更远。
“慧娴特别好学、特别努力,进入单位十余年来,从非科班出身勤学苦练逐步成长为宣教工作的行家里手。”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黄雪丹眼中,慧娴“走路带风,干事风风火火,特别上进”,经常熬夜加班写宣讲稿,白天顶着两个黑眼圈激情讲解。

如何让革命历史、英雄故事“活”起来?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罗慧娴有自己的心得,她认为宣讲员的重要使命就是让历史“活”起来,“比如纪念馆里展示的百花洞战斗中抗日自卫队员自制的土炮和缴获的日军三八式步枪的枪栓、防尘盖,若单独看待,它们只是没有温度的文物,但当我们将这些文物融入百花洞战斗的历史情境中,让观众参与进来,它们就变成了能诉说过往的‘历史证人’。”

步履不停
一直在宣传东纵的路上
因为用心用情,所以入脑入心。对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陈小梅有着切身体会,“她讲解有自己一套,非常灵活、生动,对东纵历史非常熟悉、清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宣讲员。”
由参观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而认识并关注罗慧娴这位年轻、热情、充满活力的讲解员后,陈小梅发现她经常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默默地搜集东纵资料,去老战士家里拜访,倾听他们当年亲身参与的事情和发生的战斗故事,再把这些故事融合到工作中。“她总是在想要怎样将东江纵队精神、故事等更好地宣传出去,让大家都知道和了解东江纵队。她一直在宣传东江纵队的路上。”

年复一年地走访学习,罗慧娴的采访笔记越摞越厚,里面记载着抗战老战士及他们后人的珍贵口述,“对我而言,这些笔记不只是历史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眼见老战士们相继离去,罗慧娴暗下决心,一定要讲好他们的革命故事,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岁月流转中薪火相传。
于是,她带着这些老战士的故事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每一次宣讲,我都感觉他们在我身边,看着我,用心动情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当看到学生们留下感动的泪水,她相信,“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扎根,不管以后开出的是花、结出的是果,肯定都是红色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罗慧娴愈发忙碌,但这份忙碌于她而言早已习以为常,忙碌中满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充实与快乐——讲好东纵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她始终步履不停,一直在路上。